张家辉执导并主演的第四部电影《赎梦》近期登陆内地银幕,这部标榜\"无鬼\"的心理惊悚片在上映后引发诸多争议。影片虽在视觉呈现上有所突破,却因叙事逻辑的全面崩坏导致整体质量堪忧。
作为首部以\"鬼压床\"现象为题材的内地公映电影,《赎梦》在类型突破上确实具有标志性意义。导演巧妙运用血海秋千、反关节人偶等中式梦核意象,成功构建出极具冲击力的梦境空间。影片前半段对噩梦场景的视觉化呈现堪称惊艳,将心理恐惧具象化为令人窒息的视听体验。
然而当剧情推进至关键转折点时,精心营造的惊悚氛围却因叙事失控而土崩瓦解。双线叙事结构暴露出严重的逻辑缺陷:出租车司机蔡辛强因金融诈骗间接导致友人全家自杀,精神科医生文俊则背负着母亲被父亲逼死的童年阴影。两个毫无交集的人物,其心理创伤被强行嫁接,所谓的相互救赎显得牵强附会。
展开剩余59%影片最大的叙事硬伤集中在结局处理。蔡辛强通过妻子顶罪自杀完成\"救赎\",文俊则与痴呆父亲达成荒谬和解,这种将沉重罪责轻描淡写消解的处理方式,不仅缺乏情感说服力,更在价值观层面引发争议。更令人费解的是刘德华饰演的\"入梦师\"角色,其被删减的彩蛋戏份使这个本可深化主题的关键人物沦为纯粹的商业噱头。
与张家辉前作《盂兰神功》《陀地驱魔人》相比,《赎梦》在保持视觉冲击力的同时,暴露出导演在叙事把控上的明显退步。剧本将复杂心理议题简单化处理,救赎过程流于表面,最终呈现出一个主题模糊、逻辑混乱的作品。即便没有审查删减因素,影片在人物动机、情节推进和主题表达上的根本缺陷,也注定难以获得观众认可。
这部试图融合心理惊悚与现实议题的作品,既未能深入探讨人性阴暗面,也未能提供合理的救赎路径,最终沦为一场徒有视觉奇观却缺乏精神内核的\"破碎之梦\"。对于期待看到港产心理惊悚片突破的观众而言,这次尝试无疑令人深感遗憾。
发布于:福建省宝龙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